免费播放的av岛国片无码,av东京热无码专区免费,无码中文字幕a∨精品影院,色亚洲激情蜜芽一区

前言
內容科技推動內容產業高質量發展
1. 大語言模型變革內容行業基礎設施
2. 平臺升級推動內容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
3. 應用范式創新催生內容新形態新模式新體驗
內容科技助力千行百業數智化轉型
1. 文娛旅游數智化升級
2. 金融服務數智化升級
3. 醫療健康數智化升級
4. 教育行業數智化升級
5. 公共服務數智化升級
內容科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1. 內容版權風險:AI生成物權責不明,加大數字內容監管難度
2. 信息安全風險:非法獲取、泄漏數據,加劇虛假信息傳播
3. 網絡安全風險:影響輿論認知,降低網絡攻擊門檻
4. 科技倫理問題:系統性偏見顯著,拉大國際數字鴻溝
5. 技術發展瓶頸:高質量數據短缺,高性能算力供給不足
內容科技發展展望
1. AIGC引領內容科技“技術變革”
2. 內容科技應用進入垂直化“智能車道”
3. 內容科技治理傾向“包容審慎”
4. 內容科技持續賦能“文化繁榮”
2023內容科技應用典型案例
一、新聞媒體應用
二、行業應用
三、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應用
出品信息

11:54 / 14:12
  •         2023年,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重大突破,人工智能從專用智能邁向通用智能的新發展階段。以通用型人工智能為引領的內容科技迎來跨越式發展,推動內容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人機協同的新型內容生產關系。2023年,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召開,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內容科技持續推進以數字化為宣傳思想工作賦能,推進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入學習貫徹,也不斷催生行業的新應用、新業態、新服務,推動千行百業向數智化轉型升級。在社會公共領域,內容科技提高了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的精準性、智能化,進一步助力數字中國建設和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 一、內容科技推動內容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3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重要指示十周年,內容科技為媒體融合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同時內容行業最重要的認識之一是:輿論影響力持續提升,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強,是檢驗一切“新技術”“新平臺”“新模式”的主要標準。

    1. 大語言模型變革內容行業基礎設施

            大語言模型(LLM)是基于海量文本數據訓練的深度學習模型。它不僅能夠生成自然語言文本,還能夠深入理解語言文本含義,處理各種自然語言任務,如文本摘要、問答、翻譯等。2023年,隨著Open AI發布的用于生成自然語言文本的ChatGPT模型不斷升級,大語言模型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焦點,標志著生成式人工智能實現重大突破,也為內容生產和人機交互方式帶來重大變革。2023年3月以來,國內“文心一言” “通義千問” “日日新”“星火大模型”“盤古大模型”“混元大模型” “360智腦”等大模型相繼上線,為內容行業提供了全新的生產引擎,帶來基礎設施全新變革。2023年2月,澎湃新聞、封面新聞、每日經濟新聞、上游新聞、齊魯壹點等多家媒體官宣接入百度“文心一言”,打造人工智能全系內容產品及服務,以數字化為宣傳思想工作賦能,提升媒體內容供給力和輿論引導力。

            主流媒體也主動擁抱內容科技創新,打造傳媒大模型,增強智能競爭力。2023年7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推出首個專注于視聽媒體內容生產的AI大模型——“央視聽大模型”(CMG Media GPT),集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海量視聽數據與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原創先進算法、大模型訓練基礎設施優勢,提供短視頻生成、節目剪輯、超寫實AI數字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AI換臉等多方面應用,提升了視聽媒體制作的質量和效率。同月,新華社推出以媒體數據為基礎進行訓練的大型語言模型——MediaGPT,構建了專門適用于媒體領域的獨特數據集。

            地方媒體在垂類大模型上也展開了有效探索。傳播大腦(浙江)股份有限公司聚焦傳媒領域,打造傳播大模型,整合了向量檢索、知識增強、模型微調和提示工程等技術,形成了四大核心功能——智能對話、智能創作、智能檢索和智能插件,滿足媒體從業者在信息處理、內容創作和搜索方面的多樣化需求。齊魯壹點則是以主流價值觀為引領,打造了面向黨媒的大語言模型——“壹點天璣”黨媒大模型,具有多模態內容生成、跨模態內容理解、私域數據解析、多輪人機對話等功能。而新京報聯合“華宇元典”開發的法律大模型,不僅整合了多源信息,還能夠將用戶的日常用語自動轉譯為專業法律語言,提高搜索的精準度。這些大模型重新定義了內容基礎設施,能夠更好地服務內容創作者的獨特需求。

            國內外大模型持續迭代升級,伴隨而來的是對高質量、大規模、安全可信語料數據資源的剛性需求。研究發現,缺乏優質安全、體現主流價值觀的訓練語料是國產大模型的共同短板。為此,人民網積極建設包括原始語料、重點領域語料、重點問答語料等在內的“主流價值語料庫”,已完成338億字基礎語料、12萬道問答語料。語料庫已在部分大模型廠家得到應用驗證,大幅提高了大模型的安全性。

  • 一、內容科技推動內容產業高質量發展

    2. 平臺升級推動內容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種通過學習大規模數據集生成新的原創內容的新型人工智能。2022年底發布的ChatGPT是其標志性產品。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方位賦能內容創作、風控、分發、運營平臺升級,進一步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推動內容產業發展形成新質生產力。

            內容創作平臺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多模態內容理解、內容生成方面更具優勢,賦能內容創作平臺,實現輔助寫作、多媒體內容生成、數字人播報等,提升內容生產效率。2023年4月,上游新聞和百度智能云合作,上線“上游新聞AIGC創作中心”,用戶只要輸入需要生成文章的主題和關鍵詞,使用AI改寫功能,對文體和字數進行調整,然后點擊“生成”按鈕,AI生成器就會自動根據內容、圖片和視頻生成一條帶有配音的視頻新聞稿。而每日經濟新聞研發的“雨燕智宣——AI短視頻自動生成平臺”,提供智能文本創作、智能媒資管理、智能視頻生產、會議直播管理、智能課件生成等多種功能,2023年平臺發稿萬余條,單月傳播量超過5000萬。2023年4月,浙江廣播電視集團“Z視介”創作者系統上線,以AI技術為支撐,實現了圖文、音視頻、直播、動態等多種內容格式的發布與管理,構建了規模化、高效化、安全化的創作者與內容管理體系,已有近百家MCN機構和兩萬多個人創作者入駐,內容日增量2000+,月播放量超3億。2023年8月,新華社成立AIGC應用創新工作室,打造“AIGC說真相”(AI Footage)欄目,節目相關視頻、圖片、解說均由AI生成。2023年10月,人民日報社發布“人民日報創作大腦AI+”,集納大模型、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音頻語義理解、圖像識別等多項技術,形成集智能化、場景化、自動化于一體的工作平臺,實現內容智能化生產及協作,進一步賦能媒體融合發展。

            AIGC應用推動媒體內容生產進一步降本增效。四川日報打造川觀新聞數字記者矩陣,為40名記者創造了數字分身,利用AI大模型進行訓練和調整,結合數字人內容生產平臺,將分身應用到常態化視頻欄目,如“學習小課堂”“首席V觀”等,大幅提升內容生產效率,提高了視頻內容原創產量,解放了內容生產力。2023年3月,新華智云發布首個AIGC驅動的元宇宙系統“元卯”,整合了數字人、元魔方、積木AIGC視頻生產系統等虛實融合產品,用戶得以更加快捷、高質量地構建元宇宙中的人、內容和場景,大大降低元宇宙數字內容的生產成本。芒果TV搭建起基于AI的下一代內容生產新引擎系統,打造內容現實增強模塊、內容定向編輯模塊和內容自動剪輯模塊,賦能芒果TV平臺綜藝與電視劇節目的宣發生產,縮短了節目生產周期。相關報道顯示,AIGC系統已幫助湖南廣電減少了50%的運營人工成本。

            內容風控平臺方面,主流媒體將長期積累的內容數據和專業把關經驗投入到AI模型訓練中,打造專業的智能審校平臺,為自身和社會提供更為精細、高效的內容風控服務。2023年,云南網與人民網聯合開發智慧云內容風控大腦,通過語義分析、語境模擬等關鍵技術,結合時政編輯力量,實現對內容安全問題的精準識別,為南博會口岸經濟館成果展、數字經濟館所展示的文字、圖片、視頻、地圖等提供內容安全審核平臺支撐。封面新聞自主研發“智媒審核云”系統,結合近30年的媒體知識庫,運用視覺分析、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義理解等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視頻、音頻、圖片、文本的全維度智能審核,自動鑒別涉政、暴恐、涉黃、廣告、違禁內容等,并準確定位問題內容的詳細位置,輔助記者、編輯進行判斷。同時,也可以對文字差錯、語法錯誤、人名、職務、排序、提法、地名等進行校對。

            大批人工智能創作工具的廣泛使用,也導致虛假文本、音視頻內容逼真程度不斷提高,增大了深度偽造的風險。無論是喂養人工智能的語料數據,還是模型本身的算法,都不能沒有管理地“生成即傳播”。為此,國內媒體積極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內容檢測工具,推動AIGC安全治理。2023年3月,國內首個AI生成內容檢測工具AIGC-X正式公測,可快速區分機器生成文本與人工生成文本。7月,新華網測試發布AIGC-Safe(生成式人工智能內容安全與模型安全檢測平臺),支持對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多模態AI生成或偽造內容的檢測,取得良好實測效果。12月,人民網正式發布“天目”智能識別系統,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進行識別,能夠對深度偽造內容進行檢測,對合成手段進行追根溯源,積極探索“用AI治理AI”的內容風控新模式。數據顯示,“天目”對國內外主要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中文文本的識別準確率能達到93%。

            內容分發平臺方面,主流媒體積極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助力更多優質內容通過人機協同精準推送,充分實現內容價值。人民網打造聚合分發平臺,自主研發內容安全智能模型,對內容進行審查與過濾,面向各類內容需求渠道和應用場景,提供批量化、體系化、個性化的內容分發服務,目前覆蓋渠道60余個,活躍用戶超過6.2億,日均分發內容8萬條。2023年11月,封面傳媒發布升級的“靈知”主流媒體算法,整合推薦、檢索相關新聞、對話算法,打造全鏈路、多入口的內容分發算法生態。整合用戶全鏈路行為分析,挖掘用戶長期畫像、實時畫像,結合熱點發現、主流價值判斷,研發個性化的推薦算法;利用用戶畫像、自動糾錯、語義聯想、意圖識別,研發強感知和高準確的檢索算法;以多模態內容理解為依托,研發涵蓋事件、主題、實體、關鍵詞等多粒度語義相似的相關新聞推薦算法;打通數據和內容孤島,以nlu、dm、nlg為核心,研發聯通不同業務線的智能化對話算法。

            內容運營平臺方面,數字技術為高標準、高質量、高安全的運營服務賦能。2023年3月,以浙報“天目云”和浙江廣電“新藍云”為基礎整合的“天目藍云”推出,作為浙江全省統一的新型智能化融媒體技術平臺,為全省主流媒體提供技術服務,其中天目藍云縣融客戶端提供新聞客戶端全站式服務,打造地方特色縣級融媒體新聞客戶端矩陣,已簽約近70家客戶端。湖北長江云新媒體集團推出長江數字文創大數據服務平臺(簡稱長江文創),依托“大數據+區塊鏈”技術,聚合全網優質IP,通過數字化加工,整合版權保護、版權交易、數字藏品三大行業生態。以“數字文創作品+景區門票”“數字地標+實體文創禮品銷售”等形式進行合作,推動文旅、文化產業發展;以“版權保護+二次創收”的方式激發文化藝術作品創作,個人或機構可在線進行注冊、認證和簽約,并自主上傳數字藝術作品,申請并獲得版權保護中心頒發的著作權登記證書,同時數字藝術作品可通過區塊鏈技術鑄造為數字文創作品,并上架銷售,所得收益與平臺分成。2023年5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上線發布“壹點天元·鳳凰座——山東健康+元宇宙社區”,打造元宇宙綜合文化社區,有利于聚合優勢健康資源,建立新的媒體運營生態。

  • 一、內容科技推動內容產業高質量發展

    3. 應用范式創新催生內容新形態新模式新體驗

            2023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加速發展,全新的新聞樣態不斷進入人們視野,虛擬數字人在媒體報道中運用更加多樣化。兩會期間,人民日報AI數字主播任小融正式上崗,“上崗”3小時內相關話題閱讀量達7000多萬。《小觀·阿央兩會下午茶》出現兩位虛擬主播同臺,由川觀新聞數字記者小觀和來自北京的數字人阿央擔任記者及主持人,對話全國人大代表,以更加年輕化、破次元的姿態,吸引年輕用戶關注兩會。云南省南亞東南亞區域國際傳播中心和云南網聯合打造云南省首個緬語3D超寫實AI數字人泰倫哥和首個老撾語3D超寫實AI數字人坎普,制作了“緬語AI主播讀兩會”“老語AI主播讀兩會”視頻,形成多產品形態的數字傳播新模式,為國際傳播報道注入科技“創新力”。還有央視網的數字虛擬主播“小C”、中國日報的“元曦”、中國青年網的青小霞、大河網的河寶、SMG融媒體中心虛擬主播申?雅等多家虛擬數字人產品,都成為中國兩會報道的靚麗風景。川觀新聞不僅建立了國內最大的數字記者矩陣,也創新形成了由前場真人記者采訪,后場數字記者播報,雙線異地同步操作的報道模式,重塑了內容生產流程。

            MR、VR等技術在媒體應用,提供了更加沉浸化的視聽體驗。2023年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新應用,首次實現“8K 超高清+三維菁彩聲”春晚直播,首次使用我國自主研發的 8K 超高清攝像機參與春晚攝制,總臺牽頭研發的VR三維影像繪制技術也首次在春晚舞臺上亮相,觀眾可實時欣賞到VR畫師繪制三維影像的生成過程,感受身臨其境的視聽效果。新京報打造的《沉浸中軸(AR + VR):全景穿越京城脊梁》的中軸線視覺產品,應用VR、AR、3D空間漫游等技術,立體形象地重現15個北京中軸線申遺遺產點位,帶來全新的用戶交互體驗。

            2023年,“元宇宙”的大眾認知趨于理性,傳媒業界探索新的“元宇宙”應用場景,在推動虛實交互創新的同時,也在拓展產業邊界。2023年1月,網易與央視網合作打造網絡春晚首個“元宇宙”會場,通過數字孿生、區塊鏈、AI作畫、AI歌聲合成等技術,構建出一個既有未來科技感,又有傳統文化氛圍的虛擬空間,可實現萬人實時互動。

            2023年,人民網連續推出多場人工智能晚會,融合“大語言模型”“AI元宇宙”“智能機器人”“虛擬數智人”等技術,通過充滿溫情和趣味的方式巧妙呈現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最新成果,給觀眾帶來兼具藝術性與科技性的獨特視聽體驗。晚會整體內容均由AI主創,舞美編排、宣傳物料設計、稿件撰寫均由人與AI協作完成,在270度環繞屏、全息屏、折幕組成的全域視覺舞臺上,打造立體空間的沉浸式體驗,盡顯科技力量與人文創意。

  • 二、內容科技助力千行百業數智化轉型

           2023年,內容科技在金融、教育、醫療、文娛、公共服務等行業進一步滲透。尤其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推動下,內容科技不斷催生行業的新應用、新業態、新服務,賦能千行百業進一步向數智能化轉型升級。

    1. 文娛旅游數智化升級

            內容科技從剪輯、建模、驅動、合成、渲染等全流程助力智能化內容生產,極大提高了內容生產制作效率,賦能數字文娛產業全面發展。例如華為云MetaEngine渲染引擎,通過將云、AI和計算機圖形學技術相結合,支撐影視后期特效渲染、工業設計渲染、各類3D應用渲染等豐富的行業場景,實現“萬核渲一圖”以及AI渲染加速,讓內容制作走上快車道。據報道,2023年爆款電影《流浪地球2》部分視覺特效的渲染就來源于華為云。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主辦方運用裸眼3D、AI數字人、虛擬現實、三維動畫+AR等技術,創造性地實現“數字點火”“數字煙花”,獲評“驚艷世界”。全景立體影像構筑的拱宸橋逼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連接起杭州古代街頭巷尾的生活片段和如今車水馬龍的景象,如夢如幻,讓人一時間難辨虛實。

            人工智能大模型具備強大數據處理、存儲和生成內容元素的能力,在影視動漫、網絡游戲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在網絡游戲行業,不少企業開始利用大模型生成美術、聲音、代碼、游戲角色等游戲素材,優化游戲引擎,提升游戲沉浸感與互動感。例如,網易將文本大模型“玉言”、圖文理解大模型“玉知”和圖文生成大模型“丹青”運用到游戲《逆水寒手游》中。據媒體報道,該游戲非角色玩家(NPC)的對話文本不再來自于預先設計好的腳本,而是使用大模型生成。NPC能深度學習玩家在游戲世界中的一舉一動并給予互動反饋,以此提升玩家游戲體驗。

            2023年,5G、超高清、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不斷解鎖新型文化消費場景,豐富沉浸式體驗型旅游產品與服務,助力文旅行業快速復蘇與業態創新。例如,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打造了“5G大運河沉浸式體驗區”、“河之戀”720°環幕空間、“運河迷蹤”青少年互動解迷空間等特色沉浸式體驗場所,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示了運河文化,被譽為中國大運河活著的“百科全書”。觀眾可以通過裸眼3D形式穿越17座運河城市,縱覽千年古運河沿途的歷史和人文風貌。北京世園公園植物館運用智能道具、混合現實、互動技術等,打造沉浸式的歷險探索體驗展。據報道,該展覽設定了游戲化的故事背景,每位游客可以當一天考古探險隊員,在2個智能卡通導師的陪伴幫助下,經歷8個互動場景,完成5種遠古植物化石的挖掘、鑒定、復活,在探索過程中,可感受到50臺投影營造的震撼沉浸感,學習了解58種古今動植物,通過手腳和智能道具互動觸發1000多個動畫效果。

            2023年,人工智能旅游大模型在智能導游、智能客服兩大方向上構建文旅新體檢。攜程發布的旅游行業垂直大模型“攜程問道”,可以在用戶需求尚未確定時,為其提供出行推薦服務;在用戶提出想法時,可從地域、主題特色等維度,推薦旅行目的地、酒店、景點、行程規劃和實時優惠等選項;在用戶需求相對明確時,能提供智能查詢結果。在使用中,用戶可用文字和語音,以自然語言長句的形式,進行復雜條件的機票和酒店產品查詢等,實現更加方便、快捷的旅游體驗。中國電信發布的“文旅大模型”,能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購、娛全方位的問答服務,同時還能夠結合游客偏好、景區天氣、人流情況等多維公共數據,智能推薦更懂游客的專屬定制路線,幫助游客更輕松、高效地提前了解景區相關內容。

  • 二、內容科技助力千行百業數智化轉型

    2. 金融服務數智化升級

            內容科技是金融服務行業數智化轉型的重要支撐,能有效推動銀行金融行業商業模式創新,提升運營與服務效率,實現銀行金融服務的智能化、個性化、定制化。

            一方面,各大銀行通過移動客戶端(APP)引入場景、內容資訊、產品促銷等內容,持續為用戶提供各類金融與非金融服務。這一模式在突破銀行網點業務辦理地域限制的同時,推動銀行APP的“用戶”向銀行“客戶”轉變,實現商業新生態的閉環。例如,招商銀行APP除了能在線上辦理存取、轉賬、理財等金融業務外,還引入了金融資訊、社區頻道、出行、生活繳費、便民服務等場景,打造出豐富多元的APP生態。2023年9月,招商銀行APP用戶數破2億。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廣泛應用于銀行智能客服、貸款和信用評估、財富管理、合規和風險預警防控等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應用(RPA),大幅提高銀行業務處理的自動化、智能化和集約化水平。中國銀行業協會數據顯示,當前國內頭部銀行機器人回答話務量超過70%。

            2023年,人工智能大模型逐漸在金融領域探索應用,提升金融數字化轉型效率和質量。據媒體報道,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浙商銀行等9家銀行明確提出在探索AI大模型的應用。2023年年初,中國農業銀行發布AI大語言模型應用“ChatABC”。據報道,“ChatABC”擁有百億級參數,重點著眼于在金融領域的知識理解能力、內容生成能力以及安全問答能力,已在智能問答、智能客服、輔助編程、智能辦公、智能風控等多個領域進行試點應用。

  • 二、內容科技助力千行百業數智化轉型

    3. 醫療健康數智化升級

            當前,各大醫院機構與企業積極推進內容科技應用,打造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全流程智慧醫療生態。主要應用場景包括新藥研發、健康咨詢、智能約診導診、在線問診、醫學影像、輔助診斷、智慧病案、報告獲取、康復管理等領域。

            在智能約診導診領域,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我國82.7%的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已開展預約診療服務。[1]在線問診方面,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全國互聯網醫院已超3000家,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超2590萬人次。

            2023年以來,人工智能大模型為醫療健康領域持續賦能,并在醫療信息化、輔助診斷、藥物研發等領域實現初步場景應用落地。2023年5月,互聯網醫療企業“醫聯”發布醫療大語言模型“MedGPT”。據報道,“MedGPT”擁有近3000種疾病的首診能力,覆蓋80%以上的成年人疾病和90%以上的0-12歲兒科疾病。MedGPT還擁有包括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各個流程的智能化診療功能。2023年7月,京東健康發布醫療健康行業大模型“京醫千詢”。據報道,“京醫千詢”能完成在醫療健康領域場景的遷移和學習,從而實現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全面AI化部署,為遠程醫療服務提供技術支持。針對個人用戶,基于京醫千詢大模型的AI健康管家,能將用戶基礎狀態、飲食運動、生理信號等全時空健康數據進行整合分析,提供健康方案定制、管理執行的閉環解決方案。在服務醫生方面,基于京醫千詢形成的智能助理工具,可以協助醫生完成診療風險識別、臨床輔助決策、影像輔助決策、患者輔助篩查、智能輔助審方等操作,幫助醫生生成語音電子病歷、進行智能隨訪,提供動態醫囑、專病管理、教學培訓等內容,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診療準確率。


    注釋:

    [1] 《我國82.7%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已開展預約診療服務,人均基本公共衛生經費補助達到89元》,上游新聞,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1329932221233076&wfr=spider&for=pc。

  • 二、內容科技助力千行百業數智化轉型

    4. 教育行業數智化升級

            教育行業是內容科技重要的應用落地方向。運用內容科技可以構建虛實融合與跨平臺支撐的智能教育環境,實現高效、個性化的教育方式,助力教學工作減負增效與教學質量提升,促進教育公平。

            2023年以來,依托教育行業廣闊的用戶基礎以及底層內容資源,多個教育專用大模型陸續發布。輔助“應試教育”成為這些大模型的核心功能和應用方向。例如,科大訊飛發布的“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擁有跨領域的知識和語言理解能力,能夠基于自然對話方式理解與執行智能教育任務。該應用具備一鍵生成互動教學課件與課題建議、實用性的班會設計、完整的家訪溝通提綱、“自動化”完成批注和作文評價、“一對一”給予學生反饋等功能,幫助減輕教師工作負擔,提高教師工作效率。亦可通過虛擬形象和大模型,在與學生的“聊天”中強化英語標準發音和用詞,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好未來發布的教育大模型“MathGPT”,可讓用戶使用文字或圖片方式上傳數學題,得到對話式的解答與反饋,也可以通過“隨機來一題”按鈕,隨機生成數學題目并由系統給出解答。模型也借助用戶反饋對齊,實現題目計算、講解、問答等多任務持續訓練和有監督微調。

  • 二、內容科技助力千行百業數智化轉型

    5. 公共服務數智化升級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將“政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作為2025年數字中國建設目標之一,明確提出要“發展高效協同的數字政務”。內容科技的蓬勃發展,促進了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智能化、精細化和社會化,構建了全新的數據驅動的政務機制、平臺和渠道,有力推動了數字中國建設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

            政務服務方面, 2023年,國務院辦公廳會同各地區各有關部門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開展政務服務效能提升“雙十百千”工程,圍繞為民辦實事、惠企優服務,推動解決一批企業和群眾辦事急難愁盼問題,集中優化推廣一批高頻“一網通辦”服務,各地各部門政務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企業和群眾辦事的滿意度和獲得感進一步增強。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立政務服務效能提升常態化工作機制的意見》,其中要求探索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分析預判企業和群眾辦事需求,通過智能問答、智能預審、智能導辦等方式,建設企業服務空間和個人服務空間,提供智能化、個性化、精準化服務,推動惠企利民政策和服務“免申即享、直達直享、快享快辦”。

            2023年,內容科技助力構建全面、多維、動態的智能政務系統,進一步推動政務服務提質增效。上海數字文旅中心辦事大廳引入“數字人幫辦”服務系統,依托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和大數據分析,引導用戶查詢所需政務信息,完成線下辦理事項,為公眾提供了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政務服務體驗。人民網持續推進“領導留言板”數智化升級,拓展服務功能:完成業務整體上云,實現系統架構優化;構建“網上群眾工作標簽系統”,可對群眾留言進行實時分類自動標記,便于快速準確洞察群眾意見情緒態勢;“領導留言板”APP客戶端改版為面向機構的專版,用數據賦能全國數萬家群眾留言辦理單位更好開展工作;完成《人民建議》獨立化產品改造,開放各地區各部門一鍵開展群眾建言征集;改造優化系統滿意度評價機制,更加科學地反映政府工作實際與群眾感受;與《人民日報》社會版合作推出“辦實事解民憂·一線探落實”專欄,供群眾隨時反映問題、實時推送給報紙版面,調度記者深入走訪調研開展報道,實現“回應一個訴求、解決一類問題、提升一個領域”。

            城市治理方面, 內容科技賦能智慧城市從數字化向數智化全面升級。針對交通管理,北京電信運用人工智能視覺技術打造了定制化視覺AI平臺,推出了AI智能道路巡檢系統,極大提升了道路巡檢效率。針對氣象預測,華為云盤古大模型對比傳統方法預測速度提升10000倍,可秒級完成全球氣象預測,能夠精準預測細顆粒度氣象特征,包括位勢、濕度、風速、溫度、海平面氣壓等。針對地震監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捷教授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合作推出“智能地動”監測系統,可1秒內精確估算地震震源機制參數,能夠推斷斷層的破裂方向、速度等,幫助預測海嘯、強余震的可能分布等。針對水利建設,2023年水利部數字孿生平臺基本建成,實現對我國物理流域進行全要素、全過程的數字化映射和智能化模擬,在流域防洪、水資源管理與調配等領域將發展重要作用。針對城市運行管理,廣州白云區構筑智慧城管平臺,創新建設“大物管”模式,通過共享區內數萬路視頻攝像頭和稱重、氣味、pm2.5、土壤傳感等設備,實現數據實時上傳、AI自動識別、數據深度分析等功能,為智能監管、統一調度、決策支撐奠定堅實基礎。

            社會服務方面, 內容科技推動社會服務信息化、智能化、個性化發展,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的同時,能夠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針對醫療服務,截止目前,全國超7成醫保政務服務實現全程網辦,居民參保登記等8項高頻事項實現“跨省通辦”;依托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障信息平臺,全國所有省份均已啟動醫保電子處方中心的部署工作,近20個省份正式上線應用,推動實現電子處方在醫藥機構的順暢流轉;2023年我國在11個省區市和53個統籌區開展醫保反欺詐大數據應用監管試點,積極推進智能審核和監控工作,上半年全國智能審核和監控拒付、追回醫保資金9.8億元。針對養老服務,杭州市第三社會福利院開發智慧養老院數字化綜合應用,運用各類智能化養老產品,自動監測、分析、預警老人健康數據,利用3D GIS技術,開展全域數字建模,在數字治理和數字服務兩大類場景,打造數字孿生智慧養老院建設樣板。針對職工服務,2023年12月,全國總工會上線人工智能與工會應用學習平臺,推出“AI·工會·勞動者資料庫”“AI·課堂”等欄目,邀請專家學者講解AI理論前沿課程,提供AI與日常工作相結合的應用實踐課、微課程等實用課程資源,匯總國內主要AI應用工具,方便職工體驗AI“訓練”過程等,以人工智能技術更好地賦能工會服務精準、及時、高效。

            鄉村振興方面, 內容科技助力智慧鄉村建設,AIGC等新科技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首先,智慧平臺建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涼山彝族自治州三農大數據平臺”圍繞全州的脫貧人口、重點監測對象以及全部農業人口,1000多個安置點等重點人群和區域,快速構建覆蓋全州各縣(市)、鄉、村三級貫通的數據驅動高效治理體系,建立動態更新數據清單,逐步形成返貧預警風險研判能力、扶貧鞏固結果實時檢驗機制、分析結果可視化、移動化等多項功能。其次,科技助農,AI成為數智鄉村“新農具”。京東云以其數智供應鏈為基礎,利用生成式AI技術,結合不同地區農產品特點,為農民自動生成不同風格的廣告牌,在京東云犀智能人機交互平臺為農民制作專屬的數字人直播帶貨主播,幫助農民實現從選品、直播到售后的全鏈條智能化升級,為地方打造可持續的農業產業生態。第三,虛擬現實技術賦能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河南省大力發展“黃河非遺”的鄉村旅游產業,依托元宇宙技術打造高質量線上線下非遺數字旅游空間,搭建非遺景區、博物館、藝術作品、講解導覽等的虛擬數字孿生體,致力于讓非遺文化“活”起來,推動鄉村非遺保護與傳承。

  • 三、內容科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1. 內容版權風險:AI生成物權責不明,加大數字內容監管難度

            以AIGC為代表的內容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知識產權問題更加突出。人工智能開發者對作品數據的使用是否構成合理使用,AIGC生成內容未標注引用來源,用戶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進行內容復制和再生產,也可能產生知識產權糾紛。2023年9月,包括《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丁在內的17位作家向美國紐約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指控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大規模、系統性盜竊”,使用知名作家受版權保護的作品訓練ChatGPT。12月27日,美國《紐約時報》起訴OpenAI和微軟公司,指控這兩家企業未經授權使用該媒體數以百萬計文章訓練ChatGPT等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而針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問題,現階段仍存在較大爭議。傳統著作權法對于客體認定的標準和權利歸屬并不適用人工智能生成物,目前大多數國家的法律體系尚未對此進行明確規定。對此,有觀點認為AIGC是從海量數據中選擇元素進行拼接,版權應歸屬于原作者或軟件開發者/所有者。也有觀點認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可視為代表使用者意志的創作行為,滿足獨創性要求,版權應歸屬于用戶。知識產權界定不明極大增加了數字內容版權的管理難度。

           與版權問題相伴而生的另一個問題則是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責任歸屬尚不明確,特別是現階段要求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進行標注,該問題涉及到輸入指令的用戶、AIGC程序、AIGC程序設計者,目前受制于三者在網絡違法信息生成中權屬關系及責任范圍的不確定性,尚難以清晰界定其追責對象及承擔的責任比例,且AIGC常用于私人領域,這就極大增加了版權管理和不良行為追責的難度。[1]這樣的問題同樣存在于其他行業領域中。例如,內容科技也帶來了新的學術規范問題,內容創作工具的濫用可能導致產生“學術造假”行為,機器的參與引發學術責任的分散,致使學術失范行為的問責難以落到實處。在醫療領域,人工智能輔助決策涉及多個環節和主體,各個主體的價值不同,發生醫療事故時,算法黑箱將為責任歸屬帶來顯見的困難。對于內容科技帶來的這些法律界定和風險規制問題,相關法律規范和監管制度建設仍處于不斷探索的階段,需要持續細化完善以解決新技術帶來的更加具象化的現實問題。


    注釋:

    [1] 梁懷新,宋誠. AIGC時代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安全風險及其治理——兼以ChatGPT為對象的實驗訪談案例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23,67(20):58-69.

  • 三、內容科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2. 信息安全風險:非法獲取、泄漏數據,加劇虛假信息傳播

            通用人工智能需要在預訓練模型層面進行巨量數據的長期學習,通過擴展與更新語料庫,不斷增強AI產品的全場景即時應用能力。而這些訓練數據大多來自于互聯網,一方面,在未經用戶同意和授權便進行數據訓練的情況下,用于提供商業化服務,存在非法數據采集和侵犯個人隱私的問題。2023年6月,OpenAI就因涉嫌竊取數百萬用戶信息訓練ChatGPT遭起訴。另一方面,AIGC通過與用戶間反復的指令反饋,能夠獲得大量包含用戶情感需求、價值偏向、個人信息、業務數據等方面的敏感信息,這一數據留痕過程,增加了相關數據泄漏的風險。同時,機構出于數據分析及信息統計目的,存在將收集的規模化個人信息傳輸至AIGC的情況,可能構成事實上的數據出境;技術支持者也可能因為訓練數據的問題而導致人工智能輸出的內容中包含可識別的個人信息。

            2023年,全球范圍內利用人工智能創建的虛假內容網站激增,所生產的虛假新聞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AI已然成為虛假信息的超級傳播者。人工智能訓練數據來源的網絡化與滯后性,會使機器生成內容的真實性、完備性和嚴謹性無法得到保障,容易導致生成內容中存在大量片面、虛假信息,特別是虛構性視覺內容,也會引發名譽權、肖像權、死者人格利益等各類人格權的新的侵權形式。而當前人工智能模型區分事實與虛構的能力尚不足,且語言模型能自動創建有說服力和誤導性的文本,這種錯誤的生成響應于現實場景中,將會形成嚴重的后果。[1]高度自主化的AIGC也降低了不良信息的生成門檻,加劇了深度偽造技術在多模態情景下的應用,使其合成的媒體作品更難識別,增加了傳播的危害性,也成為了新型跨境網絡犯罪的常用手段。同時,AIGC也使網絡釣魚攻擊等惡意信息進一步與個人數據相結合,大幅提升其作用效果。


    注釋:

    [1] 陳昌鳳,張夢.由數據決定?AIGC的價值觀和倫理問題[J].新聞與寫作,2023,(04):15-23.

  • 三、內容科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3. 網絡安全風險:影響輿論認知,降低網絡攻擊門檻級

            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具有操控網絡輿論,影響網民認知的作用。在國內輿論場表現為加劇群體極化風險。基于算法的“自動化偏見”和個體或群體的“選擇性遵從”,人工智能在與用戶的交互過程中會不斷修正模型,模擬并感知人類的意識,強化個體和群體的觀點、態度和立場,進而實現對用戶認知的操控。[1]因此,人工智能能夠加速用戶群體圈層的固化,強化群體意識對個人認知的影響,通過產生認知偏差來加劇社會的分化與隔閡,也會生成偏激內容來刺激用戶產生非理性的情緒化表達,從而增加網絡群體極化事件的發生概率。在國際輿論場,人工智能已成為強大的輿論認知戰工具。一些國家利用內容科技使智能社交機器人和網絡水軍能夠大規模生產和傳播誤導信息、虛假內容和“政治腹語”,污名化他國形象,造成國際信息環境的污染與失序;在大模型和語料庫中嵌入西方價值觀,輸出滲透性的意識形態解釋框架,企圖分裂對象國輿論場,影響公眾認知判斷。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訓練數據包含大量的編程語言和技術文檔,使其具備了生成惡意代碼的能力,同時AIGC系統在模型訓練、數據管理、算法設計等環節也存在諸多漏洞,因此,網絡攻擊者能利用這些特點,創建編寫間諜、勒索軟件、垃圾郵件、社會工程攻擊、撞庫攻擊等惡意代碼;[2]通過注入惡意代碼來控制AIGC系統攻擊其他系統和數據;通過模型逆向攻擊恢復訓練集數據來竊取敏感信息;發起拒絕服務攻擊,導致系統無法工作,影響正常業務運行等。AIGC也催生出“一鍵式”網絡攻擊工具和智能惡意軟件,降低了實施網絡攻擊的技術門檻,也使網絡犯罪活動更加智能化、隱蔽化和大眾化,極大增加了網絡空間安全的不確定性。


    注釋:

    [1] 曾潤喜,秦維.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認知風險:形成機理與治理[J].出版發行研究,2023,(08):56-63.

    [2] 賴鄹,吳巍,楊晨等.ChatGPT的發展現狀、風險及應對[J].中國信息安全,2023,(07):86-89.

  • 三、內容科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4. 科技倫理問題:系統性偏見顯著,拉大國際數字鴻溝

            隨著內容科技在全球范圍的崛起和廣泛應用,美西方發達國家通過不斷構筑全球數據收集、信息處理、大模型訓練的絕對競爭優勢,形成了“西強東弱”的技術產業格局,這一現狀極易誘發地緣政治風險、數字平臺霸權和數字帝國主義等問題。由于不同國家的數據對人工智能模型的影響權重不同,工程師在算法設計過程中可能存在認知與意識形態偏見等原因,使訓練數據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口偏差、內容偏差、歷史偏見和技術偏差等問題,基于這些數據生成的語言模型則無法準確代表不同人群的經驗和觀點,所生成的內容可能表現出明顯的雙重標準、政治傾向等系統性偏見,并且在招聘、執法、跨文化傳播等現實應用場景中已經產生了顯性的影響。

            由于不同群體存在不同的技術使用門檻,內容科技的發展進一步拉大了數字鴻溝,加劇了包含數字技術獲取能力、使用能力、使用動機和使用收益等方面的不平等現象,這將給弱勢群體帶來更多的生活障礙,進而加大數字治理中的公共倫理困境。在國際關系中,這一趨勢也將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及全球減貧事業構成沖擊,使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進一步惡化。同時,技術霸權國對技術欠發達國家實行的數字技術壟斷,也會導致國際信息流動的不均衡,加大國家和地區之間民眾的認知壁壘,助推霸權國的文化擴張和價值觀輸出,而當這些國家主導的人工智能成為全球主要的認知工具,主體性異化風險持續加劇時,或將帶來部分人類文明和地域文化的消亡。

  • 三、內容科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5. 技術發展瓶頸:高質量數據短缺,高性能算力供給不足

            2023年內容科技發展迅速,應用場景更加廣泛,商業化競爭不斷加劇,但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技術發展瓶頸。例如,在數據方面,訓練數據的質量會影響大模型的性能,當前數據集依然存在數據噪聲、數據缺失、數據不平衡等問題。同時,高質量數據也將迎來短缺危機。根據相關團隊研究成果,高質量的語言數據存量將在2026年耗盡,如果沒有新增數據或數據利用率未能顯著提升,AI大模型發展速度將明顯放緩。[1]AI生成的“合成數據”是否能夠作為替代品,為數據要素市場“增量擴容”仍有待考察,現階段依然存在計算機可能會生成不合邏輯的、非自然的數據的情況,模型迭代時的錯誤累計也會使末端產生錯誤輸出。

            此外,在算力方面,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驅動力,AI大模型熱潮使算力需求急劇上升,進一步加速了智能算力的稀缺,當前依然存在高性能算力供給不足,算力資源分配不均,算力調度水平有待提升,高算力需求導致大量能源消耗,現有硬件產品和技術生態難以滿足未來發展需求等問題。在人機交互方面,多模態信息轉換與融合,機器對人類語言理解的準確性與生成能力,人機復雜對話場景下的記憶能力等方面均有待提升。在虛擬現實技術方面,擴展現實技術仍存在視角窄、跟蹤弱、反饋遲、畫面撕裂等問題;數字孿生技術在實時獲取物理實體多維度數據、驗證數字模型與物理實體的一致性等方面存在困境;不同平臺、設備和系統之間的互操作性仍存在較大障礙,限制了元宇宙等技術的擴展性等。


    注釋:

    [1] 畢馬威,中關村產業研究院:《人工智能全域變革圖景展望:躍遷點來臨(2023)》https://www.163.com/dy/article/ILEJ9CQE0511A72B.html。

  • 四、內容科技發展展望

    1. AIGC引領內容科技“技術變革”

            隨著深度學習、預訓練模式、多模態等技術的融合與進步,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呈現出爆發態勢,面向普通用戶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內容生成服務平臺持續發布,垂直化、場景化、個性化的模型和應用工具不斷落地,引領內容科技技術變革。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10月,我國累計發布200余個人工智能大模型,其中科研院所和企業成為開發主力軍。[1]

           首先,AIGC有望成為內容生產的“基礎設施”,未來絕大部分內容將來源于人工智能,不斷催生內容產業領域的新應用、新服務。根據預測,未來五年10%-30%的圖片內容由AI參與生成,[2]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大模型訓練所依賴的數據“燃料”,也將來源于人工智能生成。其次,AIGC的發展將對內容相關行業的生產關系產生重大影響。在原有技術條件下的很多工種與業務分工,在生成式、跨模態人工智能條件下變得“一體化”,生成即傳播,模型即服務,AIGC對“社會再分工”的影響將日益顯現。第三,人與大量AI助手協同工作的模式,將顛覆當前企業的運行基礎。AIGC的應用普及必將加劇人機交互的泛化趨勢。人機交互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反饋數據會不斷優化模型訓練,數據、模型、業務之間就會形成一種正反饋的“飛輪效應”,將賦能更多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推動產業經濟發展。同時結合增強現實技術、自然語言處理、腦機接口技術的進步,將帶來更加豐富和智能化的人機交互體驗,人機交互也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注釋:

    [1] 吳月輝,谷業凱.人工智能發展迎來新趨勢(AI前沿觀察)[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1-12(08).

    [2] 騰訊研究院:《AIGC發展趨勢報告2023:迎接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時代》https://docs.qq.com/pdf/DSkJweFlIdEFMQ2pT?u=c0ab7babbf1c42d6a03a343332181d12。

  • 四、內容科技發展展望

    2. 內容科技應用進入垂直化“智能車道”

            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掀起了創新的浪潮,但要真正與行業需求結合、找到市場才會長足進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內容科技前沿技術在未來的幾年里將不斷加深行業應用,借助通用大模型能力建設更加專業、適用的垂類、專屬小模型成為行業應用的重要方向。而這對高質量行業數據資源的整合開發以及應用需求的深刻理解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兩方面有深厚專業積累的行業有望率先形成市場效應。

            媒體是內容科技應用的重點領域。以AIGC為代表的AI技術加速迭代演進,推動媒體進入智能化發展新時代。當前,媒體依托在內容數據方面的天然優勢,廣泛引入生成式AI服務于內容生產的主要環節。未來,具備源源不斷真實準確的事實信息、內容素材的新聞AI大模型或將成熟,更多的新聞內容將來源于AI和人協作生成。AIGC還將拓展內容科技在文旅、醫療、教育、金融等典型場景的應用廣度與深度,垂直化、專屬化、定制化AI應用空間巨大,推動內容科技作為生產力工具賦能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也需要不斷重塑和強調人的主體性,防范技術倫理風險,構建和諧的人機生態,這就要求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不斷提升智能科技的應用水平,提高自身在智能化時代的生存與發展能力。

  • 四、內容科技發展展望

    3. 內容科技治理傾向“包容審慎”

            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內容科技的快速發展正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但其廣泛應用帶來的風險與挑戰也引發不少擔憂,人工智能治理成為國際社會重點議題。2023年10月,美國總統拜登發布《安全、可靠及可信賴的人工智能》行政命令,要求美國多個政府機構制定標準,對人工智能產品進行測試,尋求“水印”等內容驗證的最佳方法等。七國集團發布《廣島進程組織開發先進人工智能系統的國際指導原則》,就開發先進人工智能系統的行為準則達成一致。聯合國宣布成立“人工智能高級別咨詢機構”,負責分析人工智能國際治理并提出政策建議。2023年12月,歐盟就《人工智能法案》達成協議,將AI應用分為不同風險等級來制定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

            2023年,我國也相繼出臺、實施《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負責任研究行為規范指引(2023)》等行政法規,重點聚焦AIGC內容安全。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促進創新和依法治理相結合,采取有效措施鼓勵生成式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實行包容審慎和分類分級監管,成為指導原則與社會共識。2024年1月4日,國家數據局等多部門聯合發布了《“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旨在完善數據資源體系,推動科研、文化、交通運輸等領域的行業共性數據資源庫建設,以打造高質量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數據集,以及加大公共數據資源的供給,有望為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內容科技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此外,推進建立官方大模型評測標準與協議,建設高質量大模型評測基準數據,提供多維度、全面、開放的評測平臺,綜合評估大模型知識、能力、對齊及安全級別等技術規范,也將有效助推大模型能力與安全的協同發展。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服務提供者也有責任積極采取與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風險預防措施,及時響應監管要求,對權利主體提出的合理訴求給予及時回應,履行網絡信息安全、標識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等義務,利用價值對齊的算法、采取內容過濾等措施來降低侵權、虛假信息傳播等風險。

  • 四、內容科技發展展望

    4. 內容科技持續賦能“文化繁榮”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面臨著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內容科技的發展,將進一步促進更好地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不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有效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風險,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首先,內容科技以人機交互模式提高了公眾在理論學習、文化傳播方面的意愿和參與度,以全媒體、沉浸式體驗提升了文化傳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推動文化繁榮,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其次,內容科技改變內容生產方式,創新文化產業形式,促進文化傳承與保護,將更有效賡續中華文脈,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第三,內容科技是做好內容風控的關鍵支撐,有助于錨定互聯網主戰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內容科技發展,還將推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快多模態通用大模型的研發攻關,集中優勢力量實現關鍵領域的內容科技突破,將有助于打破西方國家的數字壁壘與技術霸權,提升國際輿論引導和國際輿論斗爭效能,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內容科技在提升國際傳播內容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將助力提高國際傳播的文化接近性、適配性和精準性,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讓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持續推進。

  • 附:2023內容科技應用典型案例

    一、新聞媒體應用

    案例1:“央視聽媒體大模型”發布

    (1)   案例概述

           2023年7月2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打造了“央視聽媒體大模型”(以下簡稱“央視聽大模型”),以海量視聽數據和深度專業知識為驅動,利用原創先進算法和超大規模算力進行訓練,賦能視聽節目創作、智能剪輯等多方面。

    圖:央視聽媒體大模型

    (2)   實現方式

          “央視聽媒體大模型”是首個專注于視聽媒體內容生產的AI大模型,集合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海量視聽數據與上海AI實驗室的原創先進算法、大模型訓練基礎設施優勢。

          目前,“央視聽媒體大模型”具備了強大的視頻理解能力和視聽媒體問答能力,可根據提供的視頻創作文字——從主持詞到新聞稿件,甚至詩歌。當前生成內容已覆蓋美食、文化和科技等多個領域。

          “央視聽媒體大模型”可通過逐步呈現的視覺元素,理解并分析視頻。用戶通過與AI聊天對話的形式,深挖視頻蘊含信息,進一步完善輸出的內容。該大模型還為用戶提供了強大的交互式圖像、視頻編輯與創作能力,用戶僅需使用簡單的光標和文字指令,即可快速修改或編輯圖像,實現“指哪改哪,畫隨口出”。

          具備超強理解能力的同時,“央視聽媒體大模型”還擁有通用的生成能力,即通過文本直接生成視頻。同時具備快速生成“數字人主播”的能力,使用較短的真人采集視頻即可生成對應的數字人,不僅能根據既定文案和背景場景快速生成播報視頻,還可自動學習真人的語言及動作習慣,做到形象更逼真,表情更自然。

    (3)   主要成效

          在提高生產效率、優化內容創作、拓展創意空間上,“央視聽媒體大模型”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智能創作工具,提升視聽媒體制作的質量和效率。

    (4)   社會評價

          “央視聽媒體大模型”將拓展視聽媒體的創意空間、提高創作效率并帶來交互方式的變革。(新民晚報)

       

       

    案例2:新華網、新華智云聯合發布首個AIGC元宇宙系統“元卯”

    (1)   案例概述

        2023年3月22日,新華智云正式發布了AIGC驅動的元宇宙系統“元卯”。據悉,“元卯”是國內首個AIGC驅動的Web端元宇宙數字底座,是整合了數字人、元魔方、積木AIGC視頻生產系統、Magic Cube(臨境線下魔方互動空間)等多類虛實融合軟硬件產品的元宇宙智能系統。

    圖:AIGC元宇宙系統“元卯”發布

    (2)   實現方式

          “元卯”系統借助AIGC、MGC及相關硬件,從人、內容、場景三方面,助力政府、機構、品牌方低成本、智能化、高效率構建包括數字人、數字場景、數字內容在內的元宇宙生態圈,能夠滿足多模態數字內容呈現需求,實現現實與虛擬“強鏈接”。

          在數字人AIGC場景,“元卯”系統推出極速數字人API服務,可以秒級合成數字人視頻,價格低至1元/分鐘。借助“元卯”系統,用戶還可以通過照片極速合成自己的2D或者3D數字分身,錄制幾分鐘即可合成自己的數字聲音。

          在內容AIGC領域,“元卯”推出積木AIGC視頻生產系統,可以快速合成數據驅動短視頻。

          在場景AIGC領域,“元卯”推出“元魔方”,這是面向3D互聯網時代的企業、個人社交工具,包括元官網、元展臺、元名片等應用。

    (3)   主要成效

          “元卯”系統的積木AIGC視頻生產系統已經服務于數十家機構,累計生產上千萬分鐘短視頻,極大豐富了元宇宙內容生態。通過“元卯系統”,用戶可以快捷、便宜、高質量的構建元宇宙中的人、內容和場景,為更多行業提供元宇宙和AIGC的全方位賦能。

    (4)   社會評價

          “元卯”系統有望真正解放生產力,有效推動元宇宙行業發展。(元宇宙與碳中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邢杰)

       

       

    案例3:人民日報創作大腦AI+發布

    (1)   案例概述

          “人民日報創作大腦AI+”集納大模型、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音頻語義理解、圖像識別等多項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內容智能化生產及協作,形成集智能化、場景化、自動化于一體的全新工作模式平臺。

    圖:人民日報創作大腦AI+

    (2)   實現方式

          “人民日報創作大腦AI+”大量運用AIGC技術,通過訓練模型和大量數據的學習,生成具有創意和質量的內容。

          智能媒資,提供海量創意素材:海量創意資源在線共享,巨量內容標簽、多級垂直領域分類支撐素材深度,致力于構建全域知識圖譜,強大的結構化智能搜索,支撐媒資高效精準檢索。在線剪輯媒資素材,全時響應打開即用。

          智能生產,嵌入多元工具助力:基于動態可視化Web界面,嵌入視頻、圖片、音頻數十種AI處理工具,優化視頻編輯操作流程,幫助創作者快速通關音視頻內容生產,智能化處理手段賦能媒體各業務場景。

          智能云剪,創作生產提速增效: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音視頻數字處理技術,結合云平臺全程全息工作優勢,在線輕松上手視頻剪輯,聚合海量音視頻及圖片素材,賦能媒體機構、內容創作者,推進內容創作生產提速增效。

          智能協同,助推團隊云端協作:實現云端多人協作、素材共享、團隊審批等功能,激發創新思維、靈感碰撞,素材資源實時有序共享,團隊作品批注清晰便捷,助力創作者實現內容管理高效互動協同。

          智能互動,視頻體驗深度沉浸:構建全新應用場景,打造新穎視頻玩法,支持觀眾在觀看視頻過程中進行持續互動。故事框架設置多個分支節點,每次互動點擊都會影響劇情走向。交互動作深度沉浸,互動玩法趣味多樣。

    (3)   主要成效

          “人民日報創作大腦AI+”緊密關注并積極應用大模型技術,強調“場景”與“產品”之間的緊密融合,將更大程度促進人工智能賦能媒體融合發展。

    (4)   社會評價

          (“人民日報創作大腦AI+”)特別是致力于提高內容創作效能、確保安全可控、促進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媒體行業的安全應用的主流價值語料庫建設,展現出其助力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的能力與潛力。(天津大學新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陸小華)

       

       

    案例4:傳播大腦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傳播大模型

    (1)   案例概述

          2023年5月,浙報集團內部上線“傳播大模型”內測版,包括多款媒體內容生產類AIGC應用。傳播大模型是傳播大腦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基于開源大模型打造的聚焦在傳媒領域的垂直大模型,形成了四大核心功能——智能對話、智能創作、智能檢索和智能插件,致力于打造媒體工作者的AI助理,從媒體行業的核心需求出發,重塑內容生產力和創造力。

    圖:傳播大模型

    (2)   實現方式

          該大模型采用了多項關鍵技術,來實現核心功能:

          大模型微調技術:構建大量高質量的媒體領域數據,并制作指令微調數據集,在內容創作,風格改寫,內容續寫等多個媒體相關任務下進行微調訓練,以提高模型的可用性。

          多模態向量檢索技術:利用向量庫將多模態信息轉成向量,通過向量檢索技術,建立了一個高效的資源檢索框架,用戶可通過多種方式快速找到所需的媒體資料和信息。

          知識增強技術:為緩解大模型在結果生成過程中的幻覺問題,引入知識增強技術與外部知識庫進行交互,以補充和約束模型的輸出,從而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長文本建模技術:通過長文本建模和切片方式突破大模型輸入限制,以適配媒體領域文章過長場景。

          提示工程:構建單步和多步的提示推理框架,提升模型對提示內容的理解,從而更好的生成內容細節,提升用戶體驗。

    (3)   主要成效

          目前,浙報集團媒立方以及全省媒體一體化生產平臺已經集成了傳播大模型的多項能力并開放給浙江省73家媒體機構內測使用,覆蓋媒體工作的各大場景,能夠更快速、更準確地應對信息傳播的需求,也為媒體工作開展提供便利。

    (4)   社會評價

          借助大模型智能創作能力,媒體生產的能力和效率將逐漸獲得有效提升。(傳媒評論)

       

       

    案例5:每經科技“雨燕智宣——AI短視頻自動生成平臺”

    (1)   案例概述

          2022年12月,每日經濟新聞旗下每經新視界科技有限公司推出“雨燕智宣——AI短視頻自動生成平臺”,發展至今,已推出“AI創作+”“蜂巢媒資”“星抖視頻”“會易傳播”“智慧微課”“數字虛擬人”六大模塊,提供智能文本創作、智能媒資管理、智能視頻生產、會議直播管理、智能課件生成等多種功能,覆蓋多種應用場景。

    圖:“雨燕智宣”平臺

    (2)   實現方式

          AI大模型生成能力疊加每日經濟新聞深厚的采編經驗,賦能文章全類型、全平臺、全風格創作,讓內容創作突破思維的局限,同時還能助力媒資庫進行AI媒資生成以滿足視頻制作多樣化的需求。

          自研媒資匹配算法、推薦算法、深度學習、提升視頻合成效率等技術形成一套綜合解法,不僅能從媒資庫中選取到最適配的圖、視頻素材,更能讓這些“單元”在極速組成完整視頻時,達到自然、美觀、生動的視聽效果,平臺日總產量突破2000+。

          平臺虛擬人系統由自研虛擬人學習模型高效完成虛擬形象由靜到動的孵化,再由TTS語音技術進行驅動,實現輸入文字即可完成聲、形的全局掌控,使虛擬人“活起來”,并對接視頻生成、課件生成等功能模塊,做到聲色俱佳的內容演繹。

          “會易傳播”模塊則是以跨模態識別技術為主,完美契合會議直播場景人物形象的識別、發言轉錄、視頻切條等需求,打通視頻生成功能完成視頻零時差包裝傳播。

    (3)   主要成效

          “雨燕智宣”試點應用兩周內,每經傳媒日均生產超200條實時資訊視頻,視頻號和抖音號的日均總播放量環比分別增長143%、17%,點贊數環比分別增長107%、29%,日凈增粉絲數環比均增長超70%;視頻矩陣覆蓋16個垂類,2023年至今通過“雨燕智宣”平臺發稿萬余條,單月傳播量超過5000萬,爆款視頻觀看量超200萬,提升了每經傳媒在全網特別是短視頻平臺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4)   社會評價

          《每日經濟新聞》給出了他們的解題思路,將轉型發展多階段的技術積累滲入多年采編經驗中,完成視頻生產分發全流程AI化重塑,打造出具備實操適用性、行業示范性的傳媒技術產品。(傳媒茶話會微信公眾號)

       

       

    案例6:封面科技“靈知”主流媒體算法

    (1)   案例概述

          2023年11月,封面科技發布全面升級的主流媒體算法——“靈知”主流媒體算法。“靈知”主流媒體算法,是一套正能量、熱流量、強安全的算法,實現了內容生產、內容審核、內容分發和內容傳播的4類核心應用場景,包含近20個主流媒體算法落地產品。

    圖:“靈知”主流媒體算法

    (2)   實現方式

          “靈知”主流媒體算法采用了高可擴展性和靈活性的六層架構,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媒體市場和業務需求。其中,知識計算層提供了先進的數據處理和存儲能力,認知智能層可有效提升產品在語義理解和推理方面的能力,主流價值層有效地保證了產品內容符合社會價值和道德標準,業務智能層協助業務創作和傳播高質量的內容,而平臺應用層為內部業務和外部媒體機構提供高質量的媒體產品和服務,最后通過行業應用層打造出泛媒體跨行業的廣泛應用和移植方案,并將這些能力應用到封面新聞客戶端。

          “靈知”主流媒體算法依托封面自身媒體屬性及領域知識庫融合,確保內容的范圍尺度可控,同時更加突出正能量信息和主流價值觀,實現媒體多元場景覆蓋和高效算法賦能。實現了特定場景與主題下精準的全媒體數據主流價值觀評價,以及主流價值觀內容與受眾精準匹配模型和跨平臺、跨渠道的智能化精準傳播,能夠對內容敏感及違規內容進行全方位的檢測審核。

    (3)   主要成效

          封面科技建設適用于主流媒體價值觀的主流媒體算法,應用于更多傳統媒體的融合轉型。目前“靈知”已接入全國30多家省市縣級融媒體客戶,被列入四川省科技廳2022年度重點研發項目。

    (4)   社會評價

          封面科技提出“靈知”主流媒體算法,是主流媒體用主流價值駕馭算法的重要體現,也是智媒轉型的一大探索,值得好好研究。(網友)

       

       

    案例7:川觀新聞構建國內最大數字記者矩陣

    (1)   案例概述

          2023年11月,川觀新聞官宣推出國內最大的數字記者矩陣,前后為40個真人記者制作數字分身,提供突破次元壁的智能新內容體驗。

    圖:川觀新聞數字記者重塑內容生產流程

    (2)   實現方式

          川觀新聞創造精英記者的數字分身,將數字分身模型融入到AI大模型中進行訓練,讓數字分身具備真人形象外,打磨其模型細節以適應系統,方便虛擬環境的融合。同時,對不同真人原聲進行采集AI訓練,為系統AI口型合成做準備。在完成“數字分身”定制后,川觀新聞記者只需要在播報數智人平臺輸入文字、音頻,即可快速生成數字人播報視頻,隨時隨地生產出視頻新聞,大幅提升內容生產效率,提高了視頻內容原創產量,解放內容生產力。

          值得注意的是,數字分身并不是簡單地重現真人記者,而是發揮其由算力驅動進行多線程播報的優勢。前場真人記者采訪,后場數字記者播報,雙線異地同步操作,真正做到重塑內容生產流程,提質增效。

    (3)   主要成效

          截止目前,川觀新聞已經有40名記者創造了數字分身,并在各自專欄中進行內容創作,如“學習小課堂”、“首席V觀”、“太好科了”、“時堂”等十七個欄目。

          據川觀新聞記者、視頻欄目“唐探經濟圈”主編唐澤文表示,過去錄制節目要提前一周約攝影師,在錄制現場,從妝發、調試到拍攝平均耗費兩小時以上。用了數智人后,5分鐘的口播視頻只需要10分鐘就能生成,如果按照日更計算,一周可以節省12小時以上。

    (4)   社會評價

          數字記者矩陣是川觀新聞作為主流媒體嘗試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內容生產流程,提質增效,推進媒體融合向深向實的縮影。(海報新聞)

       

       

    案例8:“人民審校”智能涉政審校系統

    (1)   案例概述

          “人民審校”智能涉政審校系統2022年7月上線,2023年3月正式發布V3.0版。以傳播內容認知全國重點實驗室技術為核心,解決傳統基于關鍵字詞的內容檢測缺陷,實現針對涉政信息的場景化、語義級內容審校。為解決意識形態等主流價值觀領域機器評價“不清晰”的問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案。

    圖:人民網“人民審校”系統

    (2)   實現方式

          “人民審校”智能涉政審校系統通過聚焦涉政內容的AI算法模型訓練,實現高級別的“語義識別”,精準定位信息中存在的風險問題。

          文本智能審校:持續豐富語料庫資源,構建涉政信息垂直領域知識圖譜,強化自然語言處理,深度賦能智能算法學習升級迭代,助力一鍵文本審校更加精準化、迅捷化、專業化。

           圖片智能審校:綜合運用計算機圖像處理、OCR識別、人臉識別等技術,有效識別時政人物等面部信息并提示。同時,還可以對國旗、標識等圖像進行定位。

           視頻智能審校:通過視頻幀提取、場景匯聚等技術,實現視頻分場景拆分,高效解析視頻中的圖片和文本內容,快速定位出問題出現的時間、問題類型,并提供必要的修改建議。

           智能內容巡查:基于大數據監測技術,實現對公網可訪問數據的智能“巡邏”,有效應用于網頁、公眾號、微博等平臺存量信息的批量風險識別,添加“告警聯系人”后即可實時收到風險消息。

           智能自定義庫:基于智能算法模型,支持用戶自定義專屬詞庫和人物庫,滿足各類垂直領域行業特殊性定制需求,實現自有風險內容的精細化管理。

    (3)   主要成效

          “人民審校”智能涉政審校系統系業內首款涉政垂類審校產品,護航政府、企事業單位宣傳工作健康運行,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并成功實現產業化落地,覆蓋近百家客戶,助力推動人工智能風控產業發展。

    (4)   社會評價

          自采用“人民審校”系統以來,全平臺11家媒體的錯誤率大幅下降,效果十分顯著,為內容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國家能源集團相關負責人)

  • 附:2023內容科技應用典型案例

    二、行業應用

    案例1:醫聯醫療大語言模型MedGPT

    (1)   案例概述

           MedGPT是由醫聯自主研發的一款基于Transformer架構的國內首款醫療大語言模型。與通用型的大語言模型產品不同,MedGPT主要致力于在真實醫療場景中發揮實際診療價值,實現從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的全流程智能化診療能力。

    圖:醫療大語言模型MedGPT

    (2)   涵蓋事項

          醫療診斷:MedGPT能夠通過多輪問診引導患者收集足夠的診斷決策因子之后再進入到診斷環節,從而保證準確性。

          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全流程診療:基于Transformer架構,MedGPT可以整合多種醫學檢驗檢測模態能力。在問診環節結束之后,MedGPT會給患者開具必要的醫學檢查項目以進一步明確病情,患者則可以通過醫聯云檢驗等多模態能力進行檢查。基于有效問診以及醫學檢查數據,MedGPT得以進行準確的疾病診斷,并為患者設計疾病治療方案。患者可以通過醫聯互聯網醫院實現送藥到家,MedGPT會在患者收到藥品后主動為患者進行用藥指導與管理、智能隨訪復診、康復指導等智能化疾病診療動作。通過多模態應用的打通MedGPT實現了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的全流程診療。

    (3)   主要成效

          目前MedGPT已經擁有近3000種疾病的首診能力,覆蓋80%以上的成年人疾病和90%以上的0-12歲兒科疾病。

    (4)   社會評價

          2023年6月30日,醫聯于成都舉行了AI醫生與真人醫生一致性評測。經過來自北大人民醫院、中日友好醫院、阜外醫院和友誼醫院的7位專家教授針對評測形成的91份有效病例進行審核,并且針對AI醫生的問診準確性、診斷準確性、治療建議準確性、輔助檢查方案準確性、數據分析準確性、提供可解釋信息、自然語言問診與交互這7個評價維度的打分之后,最終,真人醫生綜合得分為 7.5分,AI 醫生綜合得分為7.2分。AI醫生與三甲主治醫生在比分結果上的一致性達到了96%。(紅星新聞)

       

       

    案例2:人民數據上線首個全國性數據要素公共服務平臺

    (1)   案例概述

          2023年9月,人民數據基于人民云和人民鏈,上線首個全國性的數據要素公共服務平臺,連接數據主管部門、各地方交易所、各地方大數據局、平臺數商、數據經紀人、數據第三方服務商等,打通了數據確權、數據授權、數據流通交易的全流程,讓大數據在全國平臺流動流通起來。

    圖:數據要素公共服務平臺上線

    (2)   涵蓋事項

          該平臺主要由數據要素底層區塊鏈平臺——人民鏈、數據確權平臺和數據授權平臺——人民數保、數據資產服務平臺構成。數據要素公共服務平臺作為數字經濟高速路上的“新引擎”,具有本地部署、易運營、助產業、保安全的特點。

          數據鏈上確權:提供數據資產確權、數據API、數據報告、數據應用等全流程鏈上確權服務,促進數據流通,釋放數據價值。

           數據流通交易:構建數據流通體系,健全數據交易制度進而實現數據確權流通一體化的數據綜合服務平臺。

           數據增值服務:匯聚第三方數據中介共建數據業界生態,提供合規認證、資產價值評估、安全審計、人才培訓等增值服務。加強數據服務能力,釋放數據要素交易價值。

    (3)   主要成效

          截至2023年11月28日,已有近60家相關數據交易所及經營企業入駐數據要素公共服務平臺。目前,這一平臺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數據交易平臺,日均數據活躍量達到1286萬余條,行業數據單個數據種類已達千余種。

    (4)   社會評價

          全國性數據要素公共服務平臺上線,將改變數據在全國層面“流通交易難”的局面,促進數據要素市場規范,確保數據流通交易的合規性,為數據要素市場的繁榮發展提供更順暢的路徑。(人民日報海外版)

       

       

    案例3:旅游行業垂直大模型“攜程問道”

    (1)   案例概述

          旅游行業垂直大模型“攜程問道”由攜程集團研發。該模型通過篩選200億高質量非結構性旅游數據,并結合攜程現有的結構性實時數據以及歷史訓練的機器人和搜索算法,進行了自研垂直模型的訓練。

    圖:攜程問道界面

    (2)   涵蓋事項

          智能導游:用戶需求尚未確定時,為其提供出行推薦服務。用戶提出想法,“問道”可從地域、主題特色等維度,推薦旅行目的地、酒店、景點、行程規劃和實時優惠的選項。

          智能客服:在用戶需求相對明確時,提供智能查詢結果。用戶可用文字和語音以自然語言長句的形式進行復雜條件的機票和酒店產品的查詢。

    (3)   主要成效

          在AI模型的助力下,攜程在3個方面的客服自助率都有了翻倍提升,包括全球超過24種語言的線上自助回復率、郵件自助回復率和電話語音自助解決率。通過AI的輔助,可為攜程客服日均節約10000+小時工作時間,相當于日均解放超1000名客服人力。基于大模型上線的行程口碑榜將用戶一次出行的決策時長從9小時縮短至6.6小時,提升了27%。

    (4)   社會評價

          攜程在“互聯網+旅游”行業口碑、市場占有率等均在行業中名列前茅,積累了大量與旅游相關的資源數據。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旅游領域的垂直大模型訓練,未來前景廣闊。(證券日報)

       

       

    案例4:農業銀行大模型ChatABC

    (1)   案例概述

          農業銀行大模型ChatABC,對于大模型精調、提示工程、知識增強、檢索增強、人類反饋的強化學習(RLHF) 等大模型相關新技術進行了深入探索和綜合應用,結合農業銀行研發支持知識庫、內部問答數據以及人工標注數據等金融知識進行融合訓練調優,實現了全方位的金融知識理解和智能問答應用。

    圖:ChatABC 1.0技術支撐及能力視圖

    (2)   涵蓋事項

          農業銀行AI研發團隊深入貫徹落實數字化轉型戰略,始終保持對于AI新技術的跟蹤和探索,全面推進全棧自主的人工智能服務平臺建設,持續探索構建適應AI大模型的算力、數據、模型、工具、應用五位一體的AI大模型創新應用體系,提升大模型試點應用的水平。

          算力:構建云原生異構算力新基礎。基于容器化技術,推進GPU、NPU等各類AI芯片的統一封裝管理,實現異構芯片的統一納管。深度應用kubeflow等云原生編排技術,支持訓練任務的細粒度動態調度,充分提升AI算力的利用效率。一體化的云原生算力基礎,實現對于多種算力的統一納管和調度,構成了AI大模型訓練的強大算力基礎。

          數據:打通大模型持續迭代新閉環。圍繞“采建管用”閉環,構建大模型訓練和持續提升的基礎數據閉環。優配比,合理調節內外部數據比例,清洗提升數據質量。巧回收,巧妙設計用戶點贊點踩和用戶回答問題的功能,采集人工用戶對于問題的回答,作為模型持續優化訓練的“燃料”。自強化,應用用戶打分數據,持續提升獎勵模型(Reward Model)精準度,依托強化學習使模型學會“左右手互博”。

          模型:打造多模型融合開放新生態。AI平臺采用開放式的框架,通過組件化方法快速納入各類開源模型和商業模型。持續跟蹤開源模型最新進展,逐步構建適應問答、文本向量化等不同場景的模型庫。參考HELM等模型評價體系,初步構建了一套適應金融特色的模型評價體系。

          工具:鋪設模型流水線訓練新管道。依托kubeflow等基礎組件,AI平臺構建了多條AI大模型的訓練流水線。通過標準化流水線,AI大模型微調訓練可以實現自動化流轉,構建新訓練的效率大幅提升。同時支持多模型并行訓練,進而開展模型實驗比對和模型調優。深度應用DeepSpeed、FastTransformer等加速框架,解決模型并行、數據并行等訓練難題,提升AI大模型訓練推理效率。

          應用:探索大模型知識融合新架構。構建異構知識庫,支持全文檢索、知識推理等各類知識檢索場景需求。深度定制全文檢索框架,支持文檔類知識的高性能精準檢索。依托知識圖譜技術,構建概念類知識的圖譜,通過知識推理提升知識推理能力。打造基于置信度的模型知識問答和知識庫檢索的評價體系,實現多源知識的無縫融合。

    (3)   主要成效

          ChatABC大模型已在智能問答、智能客服、輔助編程、智能辦公、智能風控等多個領域同步進行試點。其中智能問答場景已提供超過200萬次問答服務;輔助編碼場景支持代碼生成、單測生成、代碼翻譯等功能,已超過8萬行代碼投入生產應用。

    (4)   社會評價

          中國農業銀行人工智能研發團隊秉持創新發展理念,主動擁抱AI大模型前沿技術,以技術探索創新為牽引,以場景價值賦能為目標,推出金融行業首個自主創新的金融AI大模型應用ChatABC。通過AI大模型的創新應用,持續提升農業銀行服務社會、服務經濟、服務三農的水平。(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

       

       

    案例5:網易有道“子曰”教育大模型

    (1)   案例概述

          2023年7月,網易有道(NYSE: DAO)推出教育領域垂直大模型“子曰”,在此基礎上,有道研發團隊為不同學習場景設計了定制化模型,以實現模型與場景的契合,發布了“LLM翻譯”“虛擬人口語教練”“AI作文指導”“語法精講”“AI Box”以及“文檔問答”六大創新應用。同年8月,網易有道推出基于“子曰”教育大模型的硬件產品——有道詞典筆X6 Pro,具備虛擬人口語教練英語對話、互動問答、語法精講等功能。

    圖:網易有道“子曰”教育大模型應用

    (2)   涵蓋事項

          AI家庭教師:“小P老師”內置于有道AI學習機X20內,能隨時提供全學段、全學科的答疑支持,覆蓋小學到高中全學段,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等10科各類題型,并支持文本、圖片、音頻等多形式輸入;具備“多輪互動”能力,可通過同類型的知識點總結和舉一反三。

          虛擬人口語私教:虛擬人口語私教練Hi Echo、Daniel和Sherry,具備標準MBTI人格模型系統,能夠根據用戶需求,將口語能力等級匹配分為不同學習階段,支持用戶設置三種不同的難度目標,擁有10個主題、88個子場景的對話方向,支持用戶自定義話題。

          有道翻譯:接入LLM(大語言模型)后,可以根據上下文語境提供更地道、信達雅的翻譯;推出“有道速讀”,具備文檔問答、文章摘要、要點解讀、引文口碑、領域綜述等五大核心功能,能夠在10秒內快速閱讀并理解長達萬字的文檔內容。

          AI作文指導和語法精講:應用于有道學習機和詞典筆產品中,用戶能夠通過拍攝或掃描上傳作文等試題,設備進行智能化分析,給出相應的題目講解和答題建議,提升學習效率。

    (3)   主要成效

          有道教育大模型垂直應用領域取得多個突破:虛擬人口語私教HiEcho上線后用戶數量激增,目前已接近百萬;推出的首個搭載大模型功能的有道詞典筆X6pro,產品首發當日銷量即突破40000臺,開學季銷售額突破1億;2023年11月,“子曰”教育大模型順利通過雙新評估,成為首批通過完整國家備案的教育大模型。

    (4)   社會評價

          “子曰”教育大模型和基于大模型生成的軟硬件產品的出現,助力了個性化教學的發展。迄今為止,有道已在教育大模型垂直應用領域取得多個突破。(中國青年報)

  • 附:2023內容科技應用典型案例

    三、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應用

    案例1:華為盤古政務大模型

    (1)   案例概述

           華為盤古政務大模型致力于打造城市AI算力基礎設施,讓政務視頻、政務交互、政務治理等場景的算法訓練效能、內容生成質量等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賦能城市智能化升級,帶動數字經濟快速增長,實現高效政務辦公,便捷政務服務,精準城市治理。

    圖:華為盤古政務大模型

    (2)   涵蓋事項

          華為盤古政務大模型構建了六大場景解決方案,讓政務、城市智能化升級一步到位。

          政務服務:結合大模型的語義理解、知識問答、文本生成等原子能力,賦能政務智能問答、政務辦事助手、數字營商助理三大核心場景,使匹配識別更精準、歸類更智能。

          政務辦公:全流程賦能輕松實現六大能力,包含生成公文草稿和標簽、智能校對和語義糾錯、生成摘要和草擬批示意見等。

          城市活動保障:大模型化身“效率派”,3分鐘生成預案初稿、3分鐘形成報告初稿、實時統計最新數據、數字人運用等,讓整體活動周期縮短、人員成本降低,同時高效率、高質量達成活動目標。

          城市治理:充分調動大模型泛化能力,單個攝像頭“掃描”所有事件,排查效率直接提升80%。能深度優化工單分派、時間分析等環節,精準匹配責任部門,智能輔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城市事件感知、城市數字孿生:為城市“體檢”,識別多種城市部件的異常問題,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并上報,同時實現云端自動建模,讓城市建模全周期縮短40%、成本降低30%。

    (3)   主要成效

          截至目前,華為盤古政務大模型已陸續在廣州市、深圳市、長沙市等多個城市開展應用,在此基礎上,華為云推出“城市一朵云3.0”,在全國150多個城市成立了政務云運營中心,共建“一城一云”。

    (4)   社會評價

          2023年9月20日,華為在全聯接大會2023上發起“華為盤古政務大模型聯合創新行動”,在政務服務、政務辦公、城市治理等領域率先發力,共同打造政務大模型創新示范應用、推進大模型在政務領域的落地,充分提升數字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和城市管理、治理水平,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全面進行。(深圳特區報)

       

       

    案例2:人民網“領導留言板”智能化升級

    (1)   案例概述

          人民網“領導留言板”是人民日報社專門為中央部門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搭建的網上群眾工作平臺。2023年“領導留言板”完成了新一輪的智能化升級,創新應用數智技術對群眾留言、機構辦理全過程賦能。“領導留言板”進行了云平臺架構升級,構建了“網上群眾工作數據分類標準體系”和“網上群眾工作與社會治理創新案例庫”,完成客戶端改版等,打造智能識別、智能運營和智慧監管全鏈條“數智”應用場景。

    圖:領導留言板案例庫

    (2)   涵蓋事項

          網上群眾工作與社會治理創新案例庫:為各級辦理單位搭建信息溝通與數據共享平臺,為各級黨政部門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依據,為科研機構從事相關理論研究提供實踐支撐。

          智能標簽分類系統: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知識引導與深度文本分類模型等,實現留言文本的智能識別和話題標簽的自動配置;結合社會熱點與輿情動態,構建時間、地域、機構、人群、情感、訴求、風險等系列數據集,挖掘數據標簽系統多重屬性信息,多維立體呈現民情民意,為重大事件走向預判、負面輿情預警、公共決策出臺提供數據支撐;有效甄別風險信息,輔助支持留言內容合規性判斷,防范化解內容安全風險。

          云平臺架構升級:依托“人民融媒云”的AI處理能力,將云計算與人工智能技術疊加使用,實現“領導留言板”平臺從“上云”、“用數”到“賦智”轉型,實現用戶訪問速度、圖片加載速度以及視頻加載速度質的飛躍,顯著提升平臺的數據處理效率與處理能力,建立起全方位的云安全防護體系。

          客戶端改版:“領導留言板”APP客戶端改版為面向機構的專版,滿足全國數萬家群眾留言辦理單位更好開展工作,用數據賦能辦理。

    (3)   主要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來自廣大群眾和經營主體的420萬件留言通過“領導留言板”得到各地區各部門回復辦理,一批建設性意見得到采納。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各地區各部門通過“領導留言板”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征集活動,已回應和解決近50萬件群眾訴求。

    (4)   社會評價

          “領導留言板”是適應新時代,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依托數字化建設的平臺,走出了一條網上群眾路線,架起了網絡民意“連心橋”,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被看到、被關注、被解決,是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傾聽民聲、尊重民意、順應民心的印證痕跡。(金羊網)

       

       

    案例3:百度智能云——智慧城市

    (1)   案例概述

          百度智能云——智慧城市秉承“平臺+生態”的發展戰略,從城市“生命體、有機體”的全局出發,充分發揮百度在數據、技術、生態和安全等方面優勢,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在城市洞察、城市治理、產業發展、民生服務等領域提供智能化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全面助力城市數字化轉型升級。

    圖:百度智慧城市大腦

    (2)   涵蓋事項

          城市大腦:精準洞察城市運行態勢,為全市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支撐。包括城市智能運行指揮中心,實現對城市事件從感知到認知、從預測到決策、從聯動指揮到監督考核的全流程管理;城市AI服務中心,打造城市級專屬AI大生產平臺;城市安全大腦,解決城市大腦建設中云、管、端及大數據和算法層面的安全風險;區縣大腦,面向縣域經濟體提供治理解決方案。

          公共安全:全面賦能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包括智慧應急,構建由數據服務中心、應急感知中心、應急 AI 服務中心和應用支撐中心構成的“智慧應急大腦”;城市智能防控圈,利用城市監控視頻設備和公安結構化數據,進行重點人、車、物等全要素目標的智能解析及布控,提供精準技戰分析、案件線索挖掘;公安數字化,打造“治安形勢一體化分析,潛在風險多維度研判,指揮力量可視化調度,警情處置智能化流轉”的智慧指揮體系。

          民生服務:大幅提升公共服務智能化水平。涵蓋一網統管、一網通辦、新一代政務云、智慧旅游、智慧停車、市域社會治理、智慧城管、城市交通擁堵治理、智慧園區等功能。2023年基于文心大模型重構九州數字政府解決方案,依托大模型多維度的信息關聯能力、面向復雜事項和流程的多元交互能力,構建新一代數字政府管理和運行架構。

    (3)   主要成效

          截至目前,百度智能云已與北京、廣東、江西、無錫等多地政府達成合作,共同探索打造大模型在智慧城市領域的創新應用樣板。相關服務產品得到廣泛應用,例如,百度智慧停車解決方案已在陜西西安、湖南株洲、廣西賀州、河北邢臺、上海徐匯、重慶永川、福建浦城等30余個區域落地實踐;百度智能云一網統管解決方案已服務了200余家政府客戶,助力不同規模體量、不同行政級別的城市實現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等。

    (4)   社會評價

          百度智能云發布的一網統管解決方案,發揮百度技術與資源優勢,聚焦典型場景,形成了覆蓋“城市—區縣—鎮街—社區”四級應用的解決方案體系。依托大模型與全棧AI能力,強化智能精細治理,融合多源數據、結合統管場景構建城市全要素治理圖譜,在政務治理“發現—研判—決策—處置”的全鏈條降本提質增效,助力一網統管應用智能化升級。(中國建設新聞網)

       

       

    案例4:牡丹江市西安區數字鄉村智慧平臺

    (1)   案例概述

          牡丹江市西安區把握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的戰略機遇,以打造中興村農村人居環境數字化治理新建項目為契機,加快構建統一、融合、開放的數字鄉村標準體系,積極探索彌合城鄉“數字鴻溝”的新路徑、新模式,自主研發建設西安區數字鄉村智慧平臺,以數字化賦能鄉村人居環境治理。

    圖:牡丹江市西安區數字鄉村智慧平臺——西安治理模塊

    (2)   涵蓋事項

          牡丹江市西安區數字鄉村智慧平臺分為后臺管理和前臺服務兩個端口,后臺管理涵蓋“數字政務、智慧黨建、基層治理、應急管理、智慧農業、鄉村產業”六大類功能版塊,前臺服務則是通過“雪城e西安”APP實現交互式用戶服務。

          數字政務:包括組織機構、智能政務、人口管理和公路管理。村民可通過“雪城e西安”APP,咨詢民生、技術、政策、健康等問題,平臺智能機器人會即時回復或自動提交轉為人工服務。

          智慧黨建:涵蓋黨建品牌、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爭先創優、數字書館、黨員管理和網絡會議功能,豐富組織生活,增添流動黨員的參與感、獲得感。

          基層治理:集綜合執法、鄉風文明、社會穩控于一體,功能均接入“西安治理”小程序和“雪城e西安”APP,例如村民發現周邊問題,可隨手拍照、錄像,上傳,后臺可根據定位分配到相關責任部門進行處理。

          應急管理:依托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采用物聯神經網絡,感知水位、滑坡等信息。當監測到風險點時,平臺會自動撥通應急負責人電話,實現風險管控智能化、快速化、高效化。

          智慧農業:搭建西安區自有溯源體系,一物一碼,加密防偽,通過平臺能更好地掌握農業企業銷量、產品流向等數據。自然物種庫、動植物災害分析功能也得到用戶喜愛,APP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幫助識別不認識的物種。

          鄉村產業:包括客流統計、鄉村特色、集市管理、招商引資、特色園區和電子商務等功能。其中鄉村特色功能全方位展示各村的特色旅游項目、農特產品等信息,提供相關旅游攻略。客流統計功能基于人流量采集分析系統,能夠實時掌握游客數據信息,防止安全事故發生。

    (3)   主要成效

          截至目前,牡丹江市西安區數字鄉村智慧平臺累計解決群眾反饋環境治理問題500余件,APP安裝量30000余臺,通過APP瀏覽景區并入駐企業21家,通過線上VR體驗轉化線下游客與日俱增,游客日接待量高達1.2萬以上。

    (4)   社會評價

          牡丹江市西安區數字鄉村智慧平臺的建立架起了人居環境治理的“數字”橋,打通了服務村民群眾的“最后一厘米”,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鄉村人居環境治理,探索發展成為可復制,可推廣的智慧鄉村數字化體系,“點亮”鄉村振興之路。(澎湃新聞)

       

       

    案例5:京東健康北京綜合為老服務平臺

    (1)   案例概述

          京東健康全新升級北京綜合為老服務平臺,該平臺基于“以健康為中心”的為老服務指南,鏈接供應鏈和支付方,聯動15分鐘社區健康服務圈,依托AI技術,構建覆蓋預防、篩查、健康醫療、評估檢查、康復、生活、應急等在內的智能醫養康護服務體系,覆蓋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滿足健康、失能與半失能老人在多元場景下的需求,幫助老年群體實現“就近養老,安心享老”。

    圖:北京綜合為老服務平臺

    (2)   涵蓋事項

          居家監測:北京綜合為老服務平臺通過智能設備、呼叫中心等軟硬件,為用戶提供連續型、無感知、一站式居家養老服務。同時,在平臺中嵌入在線問診、健康管家等健康服務功能,依托“京醫千詢”醫療大模型,進一步助力遠程醫療問診的智能化升級。

          智慧養老:京東健康聯合養老機構、社區、養老驛站,持續銜接政府面向老年人的服務,包括老年人綜合福利、長護險和政府專項補貼,為老年人提供“醫養結合”的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依托敬老商城為老年消費者提供醫藥、醫療器械、營養保健、醫療健康服務等產品及服務。

          京東健康社區健康服務圈:攜手京東居家聯合養老驛站適老化改造樣板間深入社區,提升居民適老居家意識,創新適老化改造消費體驗。

    (3)   主要成效

          目前,京東健康北京綜合為老服務平臺第一階段建設已經落地,運行以來,已有超過50萬人訪問,復購率超過80%,深受老年用戶信賴;該平臺全國合作養老網絡覆蓋10余省份、1000余家機構門店。

    (4)   社會評價

          京東健康在老年人健康管理、醫療護理、長護險等領域已經開展了積極的創新探索,比如,打造北京綜合為老服務平臺,聯動15分鐘社區健康服務圈。京東健康還將探索長期護理險養老服務模式,聯合保險機構打造定制化長期護理保險服務,降低老年人護理經濟壓力,幫助老年人提高晚年生活質量。(央廣網)

  • 出品信息


    出品

    人民網



    總策劃

    葉蓁蓁    人民網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



    總監制

    唐維紅    人民網監事會主席



    寫作團隊

    唐勝宏   人民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廖燦亮   人民網研究院研究員

    馮雯璐   人民網研究院研究員

    彭琪月   人民網研究院研究員


    鳴謝

    陳昌鳳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鄭    寧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李    兵   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人民中科研究院院長

    李    健   中國銀行業協會研究部主任

    曾    甜   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統計調查所助理研究員

    張岳松   京東健康自然語言團隊負責人

    邵    青   科大訊飛會展傳媒業務部產品總監









    人民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目錄

  • 放大

  • 縮小

  • 封面

長按保存圖片